2023年3月26日至6月25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大卫·杜阿尔(1983年生于法国佩皮尼昂)与刘诗园(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双个展“心灵优化”,通过两位艺术家涵盖素描、摄影、录像、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的30余件作品,邀请他们从各自的实践脉络出发,建立从未被探索过的联系和启发。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两位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其中包括部分由UCCA委任的全新创作,并精选其过往的代表性作品。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创作领域,却均通过多媒介的创作展现了对当代世界的洞察与感知,唤起个体对于如何让心灵摆脱“自我优化”和“精神政治”束缚的思考。“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刘诗园双个展”由UCCA策展人方言策划。

在后疫情时代的新物质政治中,我们与其他生态参与者在这个“满载”的星球上处于共生的关系,新技术和全球化的网络社交生活正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情感和交流方式。随着人、社会和非人类三者的加速交叠和共同演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的危机、人类异化的行为和情绪机制。当人类创造的技术几乎脱离人类的意志,其执着于追求最佳方案的理性思维逐渐开始扮演主导的角色,某种最优化的自驱模式已深深嵌入当代人的心灵之中,令疲惫不堪的生命处于岌岌可危的赤裸状态之下。而就个体而言,当代人对自我优化的迷恋和内化——这种不直接控制个人的自我剥削方式,被韩炳哲称为“精神政治学”的当代统治技术,已经深入情绪并通过精神规划和指导稳定和延续现行制度,使得个体心甘情愿且充满热情地在自我剥削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并在权力关系的内化中实现永久的自我驯服。在这个迫切的当下,亟需重构一种真正意义上更为智慧而利他——却未必是“最佳”的生态。如何解除精神政治对心灵的异化,怀着对万物间连接性的敏感意识去发现一种远离人类中心迷思的技术生态,并实现一种“超于人类”(more-than-human)的生活?艺术创作能否挽救“优化”意义至上的当代生活,甚至彻底弑之并在废墟中创造生活?

上述背景在杜阿尔和刘诗园各自一直以来的创作中,几乎构成了某种默认的当代语境——尽管他们此前从未有过创作交集,也有着全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他们的作品却在不同形式上深刻体现出对该议题从个体到普遍意义的关注。作为与后网络艺术运动密切相关的人物之一,法国艺术家大卫·杜阿尔往往从网络世界和无名大众中汲取素材,将来源于生活的声音、录像、诗歌和撰述文本进行转化,在用户与机器关系的杂糅和持续变形的集体情感表征中,通过雕塑与影像装置等形式塑造流变中的社会空间,并想象抵抗的可能性。在展览中,由UCCA委任创作的杜阿尔全新装置作品《噢,河童》(O't'kappa,2022)以末日美学的姿态,屹立于人类生活的城市广场之中,仿佛一个连结了复杂现实和黑暗网络世界的全视巨眼怪物,虎视众生并吞吐着尘世间一切不可告人的肮脏事物,却在后者的给养下,俨然生成一朵娇艳无比的“恶之花”,并反噬现实世界;装置作品《金丝雀感觉》(Canary Feel It,2022)中的半兽半笼人物则沿用了杜阿尔早期创作中常见的面具驯兽师形象——行进方向不受自身步履所控,其坚定的使命即为自身坚固的牢笼——这不失为现代人类生存悖论的一种写照。杜阿尔以其标志性的造型语言充分展现了他对不断腐化的现代人类世界的敏锐感知:在其钟爱的铝材的流动性中,注入了激浪派艺术、地下文化、骇客行动主义等运动所融萃的能量,令作品仿佛一曲出逃尘世的旋律,在永恒的自我型塑中迎接着新自然的“回归”。

而刘诗园往往在兼顾全球化语境中伦理问题之复杂性的同时,通过其基于图像的素描、拼贴摄影、录像和装置创作,质问不断变化的技术对私人空间的侵袭,以及消费文化对人的影响,并提出对人类命运的真切关怀。由UCCA委任创作的全新影像作品《绿毯子的梦》(Green Blanket Dream,2023),通过梦一般的情境,生动地描绘出生命的跳动息止与世界脉搏的全然并进,以女性主义态度诉说着她对人和环境互相牵动的情感关照的感知;刘诗园与柯瑞谦联合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从无论何物到幸福》(From Whatever To Happiness,2023),则尝试在新的语境下重新激活美术馆空间,通过创造出一片想象的林中栖息之地,为观者带来独特视角下的冥思体验。

“心灵优化”侧重通过两位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中对当代世界的深刻洞察,跨领域理解其思考方法中隐性的相似性和关联,邀请人们思考信息传播、消费图像和数字治理在社会生活中对情感和认知的塑造,试图反观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之形态。

更多